close



澳門的第二天睡飽起床吃了豐富早餐後,準備要去這趟澳門行唯一的景點:議事庭前地

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澳門的很多地名和街名,對我而言好饒口難唸,

也很難將它輸入進腦袋裡(自己腦子差還怪別人)

像"議事庭前地"我也是唸好幾次才順,不過以字面上是不難想像它代表的意思

應該就是議會前的廣場之類的吧(超級廢話的一段XDDDD)

議事庭前地附近有很多景點可以看,像是仁慈堂/民政總局/郵政局/旅遊司/玫瑰堂/鄭家大宅

/盧家大屋/大砲台/媽閣廟...等等,還有最重要的"大三巴牌坊"也在這裡,

接下來就跟著我簡單的散步一番吧,再次強調這次旅行主旨就是悠閒,

雖然這附近雖然景點很多,但是並沒有非得每個都走到不可,

就隨性的走,有經過就進去看,沒有也不特別繞去,

所以偏愛"出國景點不能浪費"的朋友們就別來唸我了~



搭上銀河快線(接駁車)前往議事庭前地,途中經過另個熱門的景點:澳門旅遊塔,

(見上圖右下角)

然後親眼看到有人正好高空彈跳下來,本人有懼高症看得腿都軟了...

是說到澳門旅遊塔上體驗高空彈跳也是很多人來的目的,衷心的覺得你們好勇敢呀~~

大約15分鐘後,抵達下車的地點"新馬路",一開始根本搞不清楚東西南北,

還好看一下地圖跟路上的街道名稱,一下就找到正確的方向。



順利抵達議事庭前地,這個廣場好有歐洲的風情,色彩也很粉嫩繽紛,

整個廣場都是用碎石子所鋪成行人專區,排成像海浪般的波浪狀,

不難讓人聯想澳門就是一個港口(從明朝開始葡萄牙人就在這裡辦公)

另外議事庭前地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目前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紀錄內,

(一個小小的澳門有好多世界遺產呀~~)

上圖白呼呼的建築物就是:仁慈堂,1569年時由澳門首任主教所創立,

因為是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所以取名為仁慈堂。

他的來頭可不小喔!!仁慈堂裡開設一家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

是中國第一間的西醫的醫院,除了醫院外,還設立育嬰堂、痲瘋院、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



民政總署大樓始建於1784年,也就是所謂的市政廳(府),大樓外觀簡潔俐落,

白色的外牆搭配墨綠色的門窗,還有窗前種植的小花植物,透透出濃濃的南歐風格。




順著波浪般的碎石子路,繼續慢慢跟著人潮往前走,

兩邊也很多商店可以進去逛,不過我很醉心於異國風情的建築,

所以就沒有走進去商店,而是一直停下腳步欣賞街景。



一個拐彎就看到很想參觀的"玫瑰聖母堂",粉黃色的外觀配上綠色的窗框很有"青春"氣息,

也有人直接稱它玫瑰堂,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以下資訊來自維基百科:

1587年,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傳教士所接管。
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被華人稱為板樟堂、板樟廟,
這也是玫瑰堂前的巷子會被稱為板樟堂巷的由來了。
不過在1874年時玫瑰堂發生了火災,我們所看到的已經不是最原始的玫瑰堂了。



在教堂的正面上方刻有多明我會的徽號,正面上下共可分成三層,

每層皆被不同款式的圓柱分隔出門窗的位置,頂部則為三角楣,是17世紀教堂獨有的豪華風格。

1929年起,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批准將花地瑪聖母像供奉於玫瑰堂中,

因此每年5月13日都會有盛大的彌撒,是澳門少數的天主教活動。



一進到教堂內部,全部的人就自動轉成輕聲細的模式,

也有不少人跪在座位前面靜靜的禱告著,

我們也在教堂內坐了一會,體驗一下神聖寧靜的感覺,

玫瑰堂內可以拍照,但是禁止使用閃光喔!



走出玫瑰聖母堂後繼續閒逛,人潮越來越多也就代表"大三巴牌坊"越來越近了,

這附近的道路走起來有點像西門町或是新崛江那樣,商店與各類小吃林立,

時間已經接近正午有點熱,所以我們挑了一家星巴克坐下來休息一下

(然後本人手殘的不小心把飲料照片刪掉....)



休息片刻後就前往"大三巴牌坊"啦,有人覺得"大三巴"聽起來很有趣嬤?

其實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的讀音-->São Paulo

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所以"大三巴"用白話文翻譯就是-->最大的教堂

大三巴應該算是澳門最知名的地標(至少我對澳門的印象就是這多到嚇人的階梯和一面牌坊)

大三巴(聖保祿教堂)始建於1602年,當時工程之浩大花了30多年才完工,

不過在1835年的一場火災,將教堂整個燒毀僅留下前壁的部份,

澳門人因教堂的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也就是所謂的貞節牌坊?ㄆ!),所以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一共有3層,而且代表的意義都不同,以下介紹取自維基百科: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闊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
建築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並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
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
第一層: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
此一層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各柱 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翼龍,其上有一聖母,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生命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 母。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 「念死者無為罪」;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開啟的門;而 右面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門閉鎖,意即信仰而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作滴水之用。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製耶穌會聖人,這些銅像是澳門早年製炮工廠的出品。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思為天主之母)。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的浮雕圖案。



整個教堂結合了中國和日本工匠的精湛手藝,

也因此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就算是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石壁的左側都還可以看到當初的奠基石。


看完了大三巴,往後面走1分鐘,就可以看到"大三巴哪吒廟",

大三巴哪吒廟創建於1888年,當時因為澳門瘟疫流行死人無數,

所以有人說因為澳門並無神廟壓邪(當初是葡萄牙統治所以都是教堂)最後不顧葡萄牙人反對自行建廟。

哪吒廟後有一道黃土牆,是澳門舊城城牆遺留的一部份,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順著大三巴牌坊的斜坡而下,右手邊是有名的"戀愛巷"

戀愛巷這名字是源自其葡文名稱Travessa da Paixão,

雖然Paixão是激情、迷戀的意思,不過根據附近的街道名來研判,本意應該是耶穌受難,

不過如果翻成"受難街",應該沒有人要住吧...


戀愛巷中的樓房都具有相同的裝飾,房子的色調也是以淡黃色和紅色營造出柔和的感覺,

若有機會到大三巴,別忘了繞進來看看!!



人越來越多了,而我們腳力很弱,打算要回飯店休息

(真的很不愛逛街...所以缺乏訓練)



回程順路看到"盧家大宅",既然經過就進去逛一下吧,

盧家大宅在1889年清光緒時代所建成的,是當時澳門富商盧華紹的住宅,

現在已經被列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他也有一個很好聽的別名-金玉堂

如果是日本人...應該會覺得這個名字很好笑又恐怖....因為日文的"男生蛋蛋"漢字就寫成"金玉",

所以金玉堂或是金玉滿堂...對他們而言就是蛋蛋堂,或是蛋蛋滿堂...(喂~是講到哪去了)

拉回正題,上網查了一下盧華紹發現人家是經營錢莊和鴉片生意的,

以當初那個時代背景而言...難怪會賺很多很多錢,以下資訊取自網路:

盧家大屋有兩層樓高,是用厚的青磚仿照廣州的西關大屋所建成,
整個建築物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在晚清時期粵中的建築風格。
整個格局包含了茶廳、門廳以及正廳,有趣的是這些廳房都是用屏風相隔。
另外,屋內也有天井的設施,讓整個房子的採光和空氣可以流通。
後盧氏家族沒落,業權輾轉到外人手上。大屋被分租出去,曾有大批難民湧入進住,
最高峰時期曾有二十多戶住客,且在八十年代前缺乏維修;亦因此大屋很多部份 被拆掉改建,
大屋最裡面的部份早已被清拆掉;澳門文化局於2002年7月才為此進行復修工作,
並於2005年中對外局部開放。


就這樣我們大約2小時就逛完這附近,然後因為腳酸所以搭計程車回飯店,

雖然澳門的計程車可以隨招隨停,但是剛好在新馬路上看到一個計程車招呼站,

就直接在這邊搭上車了,車資ㄧ共28塊港幣,給大家參考!

先預告下兩篇是這次澳門行的重點活動~水舞間與滿堂彩烤鴨!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波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